体育政策系列 | 体育小镇发展研究报告(二)
作者:  来源: http://yundongdiban.com/hydt/n3535.html   发布时间:2017-12-08



体育小镇又叫运动休闲小镇,是集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相较于普通特色小镇的核心是引入了特色运动休闲项目,与体育产业相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体育文化中心。


发展体育小镇意义重大


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运动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也是促进基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推动全面小康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探索。


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能够搭建体育运动新平台、树立体育特色新品牌、引领运动休闲新风尚,增加适应群众需求的运动休闲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利于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吸引长效投资,促进镇域运动休闲、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能够有效促进以乡镇为重点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乡镇全民健身事业和健康事业实现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推动体育小镇发展的三大因素


“休闲、体育、小镇”三个关键词即可看出,当前推动我国体育小镇发展的三大因素是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和特色小镇的发展。


特色小镇政策


2016年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的引燃下迎来了新纪元。《通知》发布之后,发改委结合全国实际和浙江经验,于2016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界定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两种形态:


一是浙江原创的“打破行政区划束缚”的特色小镇,


二是全国实际存在的三万多个建制镇(乡)。


此后,国家级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出炉。


针对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融资问题,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行、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等机构于2016年12月共同发布《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提出“将企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这一政策导向极大地激励了社会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


紧接着,2017年伊始,国家发改委与国开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通过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从顶层设计、金融支持、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暴露出了当前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诸多问题,如小镇地产化、小镇文化流失、小镇布局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7月住建部出台《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这一通知明确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理应遵守且不能突破的红线。同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276个)。

截止目前,国家级特色小镇已认定403个,均为建制镇;未来3年每年还将有200个名额产生。此外,全国30个地方(含新疆建设兵团)也已出台相关政策,特色小(城)镇在中国已遍地开花。从特色小镇到小(城)镇、再到千企千镇工程,从中央到省级(直辖市、自治区)、再到地级市,特色小镇政策一脉相承,这是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的空前机遇。





体育产业政策


作为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体育产业近年来备受国家重视,鼓励全民健身、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2014年46号文出台之后,国家频频发布有关促进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或规划。


新常态下,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体育运动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体育产品的不断丰富,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内需的动力引擎,未来有望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根据政策导向,到2020年我国体育行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体育人口达到4.4亿人,体育行业GDP占比为1%,体育服务业产业占比达到30%。未来十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将增加至近三倍,体育人口增加约25%,体育行业GDP占比约提升1.3个百分点。这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体育小镇发展的绝佳机遇。





旅游产业政策


2012年7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出台,意见指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民间资本的介入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开始重视和关注旅游休闲的质量。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提出至2020年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从旅游产品的供给到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一政策性导向成为了当前和未来我国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基调。

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关于“旅游业改革、旅游投资和消费、旅游发展用地”等系列政策,并鼓励和支持“特色旅游城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体育旅游”和“旅游+”等融合性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开启了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全域化、高质量、大众化”的新时代和新格局。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6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总收入4.65万亿,较2015年增长11.4%。全年旅游投资超1.2万亿元,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8%。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7.0万亿,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平均每人每年旅游约5次),旅游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12%。未来4年,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将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攻坚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等战略背景下,中国旅游市场的巨大红利正在并将持续释放,而近几年兴起的体育旅游、小镇旅游也将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中国体育小镇发展的产业环境


发展历程:虽起步较晚,但现处于改革阶段,政策利好或迎发展新机遇:





1、 萌芽阶段(1978—1992):由计划体制向市场化转变,初步尝试体育产业经营性活动,如推动体育场馆多种经营、鼓励企业加盟,实现产业社会化。


2、 探索阶段(1993—2001):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和职业化方向迈进。这一阶段以足球为体改突破口,确立了走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和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体育产业的三个类别: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


3、 启动发展阶段(2002—2012):体育产业规模化和资本化阶段。2001年申奥成功标志我国体育产业正式与世界接轨。随后十一五规划提出“体育产业规范化、多种所有制并存、全民参与”的目标。特别地,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国民体育意识的增强。


4、 新一轮改革发展阶段(2013至今):深化改革为体育产业带来红利。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体育产业开始被定位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产业。2014年10月国务院提出到2025 年打造出5 万亿规模的体育市场。十三五期间将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市场规模:产业增加值呈向好趋势,GDP贡献占比较低,有很大提升空间;


近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983亿增长至2015年的5494.4亿,平均每年增速为21.1%,且持续增长态势明显。





国家体育总局和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公告显示,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7万亿元,增加值为5494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





然而,这一比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与美、欧、日相比,中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过低。有明显的差距意味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产业结构: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而非主体产业的体育用品一家独大,产业结构失衡;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体育服务业,相关产业及延伸产业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产业融合的结果。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主要以体育相关产业(体育用品)为支撑,占比接近80%,作为体育产业核心的体育服务业仅为21%。而美国,体育服务业(58%)支撑着整个体育产业。因此,体育服务业的潜在的巨大价值尚待挖掘。





中国体育小镇发展的市场环境


区域与行业分布:多集中于华东地区,以户外运动为主


据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已开发或正开发的体育小镇达到81个,覆盖25个省市区,预计2017年将达到300个。体育小镇的分布较集中于旅游优势条件良好、产业投资基础较好且户外消费市场成熟的华东地区。




从细分市场来看,当前我国体育小镇的产业领域以户外运动居多,如足球、自行车、冰雪、航空和滑雪。从市场潜力来看,其原因在于户外运动参与人数众多、消费群体较广、消费习惯较好且单次消费较高。


企业布局:以体育产业企业、地产企业为主,且多为行业龙头企业


当前涉足体育小镇建设的企业既有体育IP企业、地产企业,又有旅游企业和投资企业。因体育小镇的投资门槛较高,一般为20亿元以上(不含地产类投资),所以投资企业小镇的基本都是产业龙头企业,如万科、恒大和华夏幸福等。从企业类型来看,地产企业和体育产业企业占比较高。




1、体育人口占比低于欧盟平均水平,可提升空间大用户行为:体育人口占比偏少、人均体育消费偏低、意愿强烈,消费缺口巨大。


2014年我国体育人口占比为34%,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58%。虽然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比例,但与欧盟“全民健身”的市场局面相比,差距则骤然显现。


在我国34%的体育人口中,2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为14.7%,低于儿童青少年群体。


20-69岁之间呈现出随年龄增大体育人口比例逐步增加的趋势。20-39岁体育人口占比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


2、人均体育消费偏低,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赛事和场馆消费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4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926元,约151美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美元,且仅为英国(2013年)的四分之一。



2014年我国20岁及以上群体的体育消费中,以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实物消费为主,而赛事和场馆消费占比偏低。



3、过半用户有健身意愿,时间少、没兴趣和场地不足是其不参与的主要原因


2014年20岁及以上人群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占比93.8%。其中,36.1%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6.2%。


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51%。



20岁及以上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没时间占比30.6%,没兴趣占比11.6%,缺乏场地占比10.0%。



体育人口占比偏低、人均体育消费偏低与过半用户有健身意愿之间的矛盾将随着体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而得到缓解。作为以体育运动为主体,融合休闲旅游等要素的体育小镇。体育小镇的建设承载着激活体育内在消费动力的使命和激发全民参与健身的责任。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为旅游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大众休闲度假时代的旅游要求开发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体育小镇的建设,适应休闲时代的需要,极大的丰富了旅游产业业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大有可为。